北京時間10月17日下午,聯合國旅游組織在浙江湖州舉行“最佳旅游鄉村”頒獎儀式,公布了2025年“最佳旅游鄉村”名單,中國有4個鄉村入選,分別是浙江荻港村、四川基卡依村、江蘇東羅村和貴州黃崗村,加上此前入選的4批共15個鄉村,中國入選鄉村總數達到19個。
這4個世界“最佳旅游鄉村”各有特色,或體現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智慧,或孕育並傳承著悠久深厚的文化;它們共同成為世界了解中國新時代鄉村發展的窗口,彰顯著鄉村大地上湧動著的勃勃生機與創新活力。讓我們走近這4個鄉村,去看看那裡正在發生著的鮮活故事。
貴州黃崗村
侗歌唱來海外客
秋日晨霧還未散盡,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縣雙江鎮黃崗村的寨門前已經熱鬧起來。百餘名侗家兒女身著靛藍服飾,吟唱起悠揚的大歌,並將一碗碗清甜的米酒遞給遠道而來的客人。“歡迎來我家做客!”質朴的問候伴著蘆笙韻律在山谷間回蕩。
“村裡有什麼喜事,那麼熱鬧?”慕名而來的廣東游客黃偉剛下車就忍不住發問。
“我們村,得到了‘世界級’榮譽?!”人群中,傳來村民興奮的回答。10月17日,黃崗村入選2025年“最佳旅游鄉村”名單的消息傳回,全村沸騰!村民們載歌載舞、盛裝巡游、晾禾、做扁米、打?粑……古寨瞬間成了歡樂的海洋。
循著悠揚歌聲,游客們驚喜地發現黃崗村這座活態“侗族文化博物館”裡還有更多的寶貝:鼓樓、花橋等侗族特色傳統建築錯落有致,侗族服飾、藍靛染等各類非遺技藝精彩紛呈……來自意大利的游客Gaia Carancini和丈夫對著眼前完整的木構建築群連聲贊嘆:“這些建築不只是景點,更是村民生活的場所。”
這個偏遠的侗寨,憑什麼打動世界?沿著青石板路深入村寨,鼓樓巍峨,花橋精美,禾倉錯落。喊天廣場上,侗族大歌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吳成龍正領唱男聲侗族大歌《永戀青春》。今年48歲、已有近40年“歌齡”的吳成龍自豪地介紹:“我們黃崗是‘男聲侗族大歌之鄉’,大歌代代傳,人人都會唱。”
在有著800餘年歷史的黃崗村,侗族大歌不僅在舞臺上表演,更融入了村民的日常娛樂與節慶活動。2009年,侗族大歌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抓住機遇,黃崗村建起了專業的傳承隊伍。說到興奮處,吳成龍提高了語調:“這幾年,縣裡辦起了‘村歌’大賽,我們把侗族大歌唱到了世界舞臺,也把外國游客引到了村裡來!”今年夏天,來自歐洲國家的多名音樂人走進黃崗侗寨,在鼓樓下與村民一起合奏侗族大歌。
“文化的活態傳承,正是黃崗村出圈的‘密碼’。”黎平縣文體廣電旅游局黨組書記、局長唐大纔說。“見人、見物、見生活”的整體性保護理念,讓黃崗村煥發出蓬勃生命力,帶來了游客與人氣。數據顯示,2024年,全村接待游客3.68萬人次,旅游收入達1664.1萬元。
為接住持續增長的“流量”,黃崗村還通過打造非遺體驗工坊、生態民宿、農耕研學基地等特色項目,帶動更多村民參與,探索出一條“文化+生態+旅游”的可持續發展路子。
村頭的民宿裡,老板吳德珍正忙著為客人准備長桌宴。“來體驗侗族文化的客人越來越多,帶著我們吃上‘旅游飯’?!”幾年前,他決定返鄉創業,“我們把傳統禾倉改造成民宿,既保留侗族建築特色,又配備現代舒適設施,生意越來越好”。
不遠處的稻田裡,黃偉挽起褲腳感受起“摸魚”的快樂。在黃崗,侗家古老的“稻魚鴨”共生系統,如今成了最受歡迎的研學課堂。深度游覽一天後的黃偉仍意猶未盡:“看美景、嘗美食,感受侗族人的熱情好客,體驗原汁原味的侗家生活,真是獨一份的旅行體驗,夠勁!”
夜幕降臨,篝火燃起,村民和游客聚攏在鼓樓下,新一輪的侗族大歌即將開唱。璀璨星空下,吳成龍打起歡快的節拍:“現在,黃崗的歌聲唱響世界?!我們要再添把柴,把村裡旅游的‘火’燒得更旺!”
浙江荻港村
魚桑文化展新貌
浙江省湖州市南潯區和孚鎮荻港村,始建於南宋年間,京杭大運河的支流穿村而過。步入村中,小橋流水,白牆黛瓦,古民居錯落分布。
帶狀桑林阡陌縱橫,萬畝魚塘澄澈如鏡。周末的荻港村,又熱鬧了起來。從民宿裡出來的游客們,來到古街上的一間老鋪子,或是喝上一杯早茶,或者點上一碗肉餛飩。喧鬧聲中夾雜著不同地區的口音,“結束了一周的工作,就想找一個寧靜悠閑的地方,過過慢生活。”來自杭州的於先生選擇驅車帶家人來這裡度周末。
孩子們也有好去處。村中,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浙江湖州桑基魚塘系統”,迎來了又一批研學的小學生。“將種桑養蠶和池塘養魚相結合,這是兩千多年前古人的智慧。”土生土長的魚桑工匠章金財做完講解,准備給城裡的孩子們露兩手——抓兩條活魚,燒個地道的魚湯飯。
若是趕上年初的魚文化節,大伙兒還能一睹魚桑豐收盛況:村民們身穿魚紋彩衣,寫魚字、唱漁歌,用千斤鍋、百座魚灶現場烹飪……
荻港村是中國傳統桑基魚塘系統最集中、面積最大、保留最完整的區域。村中的桑地和魚塘以“池塘養魚、塘基種桑、桑葉養蠶、蠶沙喂魚、魚糞肥塘、塘泥壅桑”的生態循環模式,實現對生態環境“零污染”。
用好特色優勢,村裡還建起桑基魚塘研學基地。制作蠶繭燈、繪制蚌殼畫、制作蠶絲紙……學員們在當地村民的指導下,可以體驗原汁原味的魚桑文化。
佔地1000平方米的桑基魚塘系統歷史文化博物館裡同樣游人不少,館藏農用工具、牌匾、絲綢制品等300多件,讓游客感受桑基魚塘系統的歷史傳統、生物多樣性及相關習俗。
“不少外國人覺得中國的傳統農業文化‘很神奇’,去年我們接待了來自全球40多個國家的游客,大部分是衝著我們獨具特色的傳統文化來的。”荻港村黨委書記莫海平道出秘訣:只有用好資源,避免同質化,纔能形成自身的競爭優勢。
除了傳承和再現傳統文化,村裡還將傳統文化與現代元素相結合。品嘗用桑葉做成的冰激凌,點上一杯香濃漁隱咖啡……在特色親子餐廳和網紅咖啡館,市民游客有機會品嘗到桑葉和桑果的獨特美味,沈浸於漁莊的靜謐。
春日采桑葚、夏日觀魚躍、秋日品魚鮮、冬日賞民俗……依托底蘊深厚的桑基魚塘系統和千年魚文化,當地打造出一個以古村、民俗、美食、非遺為特色,融合魚、桑、耕、橋、水為一體的江南水鄉。近年來,荻港村充分挖掘桑基魚塘系統資源,實現產業聯動、全域發展,全力打造宜居宜游、共建共享、富裕富足的未來鄉村。
“圍繞荻港村桑基魚塘養魚、荻港漁莊休閑餐飲、荻港景區旅游等特色產業,我們以智慧養魚、未來農場、智慧旅游三大場景為切入點,開發水上精品游線,建設農旅度假中心、食品廠等,已帶動當地村民300多人就業。”莫海平說。
這也是湖州創建美麗鄉村、賦能鄉村旅游的縮影。眼下,湖州所有鄉村都已打造成景區化村莊,鄉村旅游經營總收入從2016年的64.16億元增長至2024年的142億元。目前農村居民人均鄉村旅游收入佔其人均可支配收入比重達15%,超32萬村民在家門口吃上了“旅游飯”。
江蘇東羅村
水鄉“種”出好風景
江蘇省興化市東羅村位於裡下河腹地,處於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和世界灌溉工程遺產——興化垛田的核心區域,東臨千垛菜花景區,西接水上森林,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為東羅村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千百年前,這裡的先民為防御洪水,創造性地壘土成垛,形成了“垛田”這一特殊的耕地形態——漂浮在水面上的一個個垛子,大小不一,形態各異。2014年,“興化垛田傳統農業系統”被聯合國糧農組織確定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2022年,“興化垛田灌排工程體系”入選當年度(第九批)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小小東羅村卻有著“雙遺產”的名片。
東羅村不僅保留了垛田的傳統耕作技藝,更通過設立“東羅秋實”展覽館,系統展示傳統農具與史料,讓農耕記憶可視化、可感知。老油坊、老酒坊等非遺生產場景被重新活化,不再是靜止的展陳,而是冒著煙火氣的活態文化體驗點。
東羅村裡有東羅老街、東羅大禮堂等承載歷史記憶的建築。這裡文化活動豐富多彩,既有高亢的茅山號子、精彩的舞龍表演,也有傳承技藝的垛田農民畫。此外,紅膏蟹養殖、菜籽油榨取技術以及龍香芋等特色產品,共同構成了裡下河水鄉獨特的生態風韻與生活畫卷。
恪守著人、水、垛和諧共生的古老智慧,秉承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東羅村保護、傳承並利用垛田,成為遠近聞名的旅游村,生動實踐著“種風景、賣風景、富農民”的垛田利用模式。
當地通過“政府+社會資本+村集體”合作模式,為鄉村發展注入了持續的內生動力。政府著力完善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配套建設,為發展築牢根基。引入專業市場團隊,精心打造“碧水東羅”主題IP,成功培育出特色民宿、咖啡館等契合現代消費需求的新業態。開發獨具地方特色的文創產品,將農產品與文化創意結合,提昇了品牌附加值。村民通過土地、房屋入股,從旁觀者變為參與者、建設者和受益者,共同參與旅游項目的開發、運營與服務,創新了共建共享的利益聯結模式,加強社區參與,讓村民成為發展的主體。同時,通過搭建金融服務中心等平臺,村裡支持返鄉創業青年經營鄉村民宿等業態,為鄉村經濟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此外,村裡還與高校科研院所建立起廣泛的合作關系,開展研學活動,並打造“千垛萬家民宿聯盟”區域品牌,提昇整體競爭力。
地地道道的東羅村人羅中坤回村創業已有5年。“家裡開著超市,經營民宿,還給村裡大食堂供應食材,一年下來能有約20萬元收入。”他說,今年菜花季期間,自家的14間民宿被全部訂完。
2024年,東羅村實現集體經濟可支配收入285萬元,增長5%;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066元,增長8.1%。
富起來的東羅村更加注重保護環境,村裡加強了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定期進行河湖水環境質量監測,並設立鳥類觀測站,守護生態之美。
作為江蘇省首批特色田園鄉村,東羅村還獲得過“全國文明村”“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中國最美村鎮”等多項榮譽稱號。
東羅村黨總支書記羅國康表示,東羅村將繼續用好自身資源稟賦,在水鄉“種”出更多好風景,推動鄉村全面振興。
四川基卡依村
“雲端藏寨”寶藏多
這是一處藏在雲端的秘境,海拔1700—5000米,被稱為“雲端藏寨”,也是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縣“古碉·藏寨·美人谷”文旅品牌的支橕性村落景點之一。這一次,基卡依村向世界遞出了“東方之美”新名片。
金秋時節的基卡依村,森林、農田、古碉、藍天交織出一幅幅層次分明的斑斕畫卷,吸引著游客、攝影愛好者紛紛前來。
地處丹巴藏寨核心區域,基卡依村有著豐富的文旅資源。獨特的地理氣候造就了四季分明的立體景觀帶,春有梨花漫山,夏顯清涼宜人,秋呈層林盡染,冬現暖陽和煦。這裡的美景無需刻意尋找,處處皆是吸引游客的“天然畫廊”。
這裡的文化同樣別具魅力。村民世代遵循“靠山、近水、鄰田、避風、向陽”的建寨原則,用黃泥與片岩砌築的藏寨,與山體肌理渾然一體,盡顯“天人合一”的生態智慧。基卡依村也因此被稱為一部鮮活的“生態建築教科書”。
此外,基卡依村既是嘉絨藏族文化核心區,也是東女文化遺存地,堪稱“活態博物館”。這裡有罕額依新石器時代遺址、漢代石棺葬墓群、丹巴古碉群等國家級文保單位,還有藏族碉樓營造技藝、頂?衫歌等多項非遺。
目前,基卡依村60%的村民從事旅游民宿,村民在經營的民宿中融入黑陶制作、嘉絨刺繡等國家級或省級非遺元素。民宿“罕額莊園”保留著傳統建築風貌,還在內部展陳傳統嘉絨服飾、生產生活用具、根雕壁畫等。“基卡依村的美是由歷史、生態和人文帶給人們的一種綜合體驗,保留這些元素,就是‘保護美’。”民宿負責人降初說。
看景、旅拍、品農家美味、賞非遺技藝,豐富的體驗內容,讓越來越多的游客選擇在村裡“慢下來、住下來”。
為了更好地推動當地旅游業發展,丹巴縣以“政策+項目+創新”驅動,進行“春賞花、夏納涼、秋選美、冬沐陽”全季營銷,推進精品民宿集群建設和沈浸式康養業態發展,形成“農村即景區、農業即景點、農民即從業者”的全域格局。目前,基卡依村90%以上村民參與旅游業,79戶開展旅游接待,帶動就業崗位200餘個,2024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達3.4萬元。今年1—9月接待游客33.16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3.64億元,文旅產業成為推動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引擎。
近年來,基卡依村秉持“最大保護、合理利用”原則,通過古樹保護、民宿提質等舉措,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實現生態與經濟效益雙贏。同時,將嘉絨藏族文化、東女文化等,轉化為非遺工坊體驗、文創市集、民俗展演等可感知、可體驗的產品,既保留原生態風情,又能滿足現代游客需求。完善的服務體系同樣重要,村裡建設了觀景平臺並添加多語言標識,同時還通過提供技能培訓、進行誠信評選等多種途徑,共同構建起優質服務生態,共同推動著藏寨從“秘境”變身為有著國際影響力的“名片”。
丹巴縣墨爾多山鎮黨委書記王遠剛表示,未來將繼續以文化為載體、產業為依托、生態為保障,強化村落保護與旅游布局優化,讓游客獲得獨特體驗,持續向世界展示中華文明魅力與中國鄉村活力。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