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時節的津沽大地,阡陌縱橫處游人如織,綠水青山間笑語盈盈。從層林盡染的山野到稻浪翻滾的田園,從非遺工坊的巧思到數字科技的創新,一幅農文旅深度融合的生動畫卷正徐徐展開,“農字號”傳統與“村字號”創新交相輝映,釋放出鄉村振興的“乘數效應”。
從市農業農村委、市鄉村旅游工作專班獲悉,今年國慶中秋假期,天津市鄉村旅游市場呈現蓬勃活力,10個涉農區通過文體活動、非遺展演和農事體驗等多元化方式,成功打造了一系列獨具特色的鄉村文旅盛宴,鄉村旅游接待突破1100萬人次。
興業態、樹品牌、強效益,以“農文旅深度融合、產業鏈全鏈提昇”為路徑,我市持續豐富鄉村旅游產品形態和產業功能。今年,我市繼續實施12個鄉村旅游重點片區建設,旅游片區新增社會資本建設項目22個,預計投入資金10億元。鄉村旅游與文化、體育、康養等產業深度融合的“引流促消費”新場景,不僅為游客帶來“詩與遠方”的美好時光,更將鄉村資源轉化為農民增收致富的新渠道。
薊州區車神架
“五節”連慶,體驗“秋”味農俗
金秋十月,薊州區車神架風景區內人頭攢動,第五屆曬秋文化節正在這裡火熱舉行。
這場以“哇曬車神架,曬秋也時尚”為主題的活動自9月中旬啟動,橫跨農民豐收節、國慶節、中秋節、重陽節、“多彩紅葉節”,50天的活動裡“五節”連慶、精彩紛呈,成為京津冀地區秋季旅游的一大亮點。
10月3日上午,風景區曬秋長廊前擠滿了拍照的游客。長約百米的廊道上,懸掛著玉米、辣椒、南瓜等農作物,構成一幅五彩斑斕的豐收畫卷。
“紅的辣椒,黃的玉米,在藍天白雲映襯下特別美。”來自北京市的游客張濤一邊指導家人擺姿勢一邊說,“讓孩子親眼看看什麼是‘曬秋’,比書本上的講解更直觀。”
在海拔638米的曬秋廣場上,游客們品嘗著現蒸的蜜薯、南瓜,遠眺層林盡染的群山。“沒想到在山上還能吃到這麼地道的農家美食,實現美景與美食兼得的雙重享受。”來自市區的游客李娟說,“自然景觀與民俗文化完美結合,這樣的旅游體驗很新穎。”
山崖前,一塊金色的稻田中,一件高8米、重逾5噸的巨型猩猩藝術造型作品尤為醒目。這個采用傳統捆紮工藝制作的創意作品,成為年輕人青睞的打卡點。“這個造型真酷,發到朋友圈收獲了好多‘贊’。”大學生楊熙興奮地說。
風景區總經理藍祖星介紹,今年特別注重將傳統農耕文化與現代審美相結合,通過設置巨型猩猩、卡皮南瓜樂園等創意裝置,吸引更多年輕游客參與體驗曬秋文化。
車神架風景區不僅是曬秋的好去處,更是集軒轅文化、地質奇觀、古長城遺跡與現代游樂項目於一體的綜合性景區。
作為國內首個軒轅車神文化主題景區,這裡不僅有天臺山巔的軒轅黃帝巨像、人字形古長城等歷史人文景觀,還有薊州大峽谷等自然地質奇觀。剛剛過去的國慶中秋假期裡,這些豐富的文旅資源為游客提供了多元游玩體驗。
在“天空之眼”玻璃觀景平臺,游客們排著隊體驗“雲端漫步”的刺激。“站在上面確實有點緊張,但視野太震撼了。”剛剛體驗完的游客劉志強說,“既能感受驚險刺激,又能欣賞壯美秋色,這種體驗很獨特。”
山地滑板車、高山玻璃漂流等特色項目,也讓游客在欣賞秋景的同時感受到運動的樂趣。“這個大滑梯真有意思,大人與小孩兒都愛玩。” 游客陳娜帶著孩子體驗高山旱滑之後說,“這些項目既安全又有趣,非常適合親子游。”
“我們希望通過曬秋這樣的傳統民俗活動,讓游客在欣賞自然風光的同時,也能深入了解當地的農耕文化。”藍祖星說,“為滿足不同游客需求,我們精心設計了多條游覽線路,未來還將繼續挖掘地方特色文化,推出更多文旅融合的特色活動。”
據統計,今年國慶中秋假期,車神架風景區日均接待游客量較去年同期增長顯著,其中親子家庭和年輕游客佔比明顯提昇。文旅融合的創新實踐,正在讓這個擁有深厚文化底蘊的景區煥發新的活力。
靜海區獨流鎮
運河滋養,美食引客來
在靜海區獨流鎮,隨著2023年“運河風光游”和2024年“獨流非遺美食游”兩條國家級鄉村旅游精品線路的推出,慕名而來的游客越來越多,老街人流如織、車輛穿梭,一派熱鬧景象。
2025年國慶中秋假期,獨流鎮依托兩條旅游線路,聚焦農耕體驗與非遺傳承兩大核心,打出了“古韻新姿·樂游獨流”的新品牌,並通過“日間沈浸體驗+夜間特色展演”打造全時段文旅活動,精准對接家庭游、研學游、文化體驗游需求,形成了“農旅融合+非遺展示”的旅游場景。
“我們是奔著運河千年古鎮的名頭來的,沿著運河看到了老木橋、給水所,品了獨流老醋,纔發現獨流是一座有故事、有韻味、有煙火氣的古鎮。一會兒我們准備按照‘非遺美食游’的推薦點位繼續打卡,品嘗非遺味道!”來自北京市的游客張女士說道。
線路中的獨流印象館成為游客好評最多的地方。老醋、老酒、糕點、樂器、泥人……靜海區10餘項非遺代表性項目都能在獨流印象館中尋到蹤影,憑著精湛的技藝和豐富的產品生動展現著靜海運河文化的匯聚與傳承,這些“可看、可嘗、可體驗”的沈浸式展陳,讓運河文化轉化為可感的日常場景,實現了“讓運河文化觸手可及”。
館內設置的新時代文明實踐展示區、非遺活態體驗區等4個功能區,重點展示了獨流鎮的歷史淵源、文物故事等,將非遺文化、教育體驗與鄉村振興深度融合,打造成為“有看頭、有學頭、有玩頭”的文化研學新高地。如今,每周都有天津市各中小學校、高校的研學團隊前來學習體驗。“原來獨流的民俗文化、飲食習慣、生活方式都與運河息息相關!”天津中醫藥大學學生段翠翠感嘆道。
獨流印象館負責人李文彬表示,“獨流依河而興,館內的非遺技藝更是靜海人與運河共生的智慧,接下來我們會繼續將印象館打造為‘文明實踐+文旅融合’的新場景,吸引更多游客前來游玩。”
據悉,國慶中秋假期獨流鎮文旅核心區域累計接待游客1.5萬餘人次,其中京津冀家庭游客佔比達75%。下一步,獨流鎮將推動非遺體驗等熱門項目常態化,打造“四季有主題”旅游場景,聯動京津冀平臺開展主題宣傳,擴大品牌輻射范圍。
寧河區七裡海
科技賦能,生態“觸手可及”
“以前只知道七裡海生態越來越好,但對背後的歷史與物種變遷了解不多。戴上MR(混合現實)設備後,仿佛穿越到濕地時空長廊,東方白鸛振翅、麋鹿輕觸手臂,這種沈浸式體驗太震撼了!”在寧河區的七裡海生態教育中心,一位剛剛完成體驗的游客摘下MR眼鏡後,仍難掩興奮之情。
嘗農家飯、釣螃蟹、住民宿是不少游客來七裡海度假的不二選擇,而在剛剛過去的假期裡,七裡海生態教育中心成為另一個熱門打卡點。作為我市首個“生態+科技”氛圍感十足的教育新地標,該中心的七裡海數字博物館以MR混合現實技術為核心,讓七裡海從“紙上”躍入“眼前”。不少參觀者在體驗過後連連贊嘆:“科技與自然的碰撞酷極了!”
走進展館,一場“可觸、可感、可交互”的生態之旅隨即開啟。游客佩戴MR設備後,虛擬導覽員“小七博士”便會現身,帶領體驗者開啟一段精彩紛呈的生態之旅。在室內的植物生態展區,參觀者可以伸手“抓取”虛擬植物,蒲公英在指尖一觸即散,種子隨風飄向四方;動物展區裡,溫順的麋鹿從蘆葦叢中踱步而出,用鹿角輕觸體驗者;而在戶外MR步道上,虛實融合的體驗則更為特別,體驗者行走在真實的濕地小徑上,通過簡單的手勢交互,便能召喚出東方白鸛、卷尾鵜鶘、震旦鴉雀等珍稀鳥類的全息影像,觀察它們展翅、覓食的細節,並通過“小七博士”的實時講解,深度了解其生活習性及保護現狀。
“我們采用MR、VR(虛擬現實)等前沿技術,打造了突破時空限制的數字化展陳空間,高精度還原七裡海濕地千萬年前的古海岸地質地貌景觀,讓參觀者直觀感受七裡海滄海桑田的演變過程。”寧投集團總經理計策告訴記者。
除了沈浸式觀展外,七裡海生態教育中心還特別推出了“寧河禮物”系列文創產品。從濕地主題陶瓷擺件,到印有珍稀鳥類圖案的紀念徽章,每件產品都融入了七裡海的自然元素與文化內涵,兼具實用性與生態教育意義。這些文創產品不僅是游客留念的選擇,更成為傳播保護理念的載體,讓每一位帶走“寧河禮物”的人,都能成為七裡海生態故事的講述者。
“在MR沈浸式體驗外,我們還推出了游船、垂釣和餐飲等項目,希望能為游客們打造集生態研學、科技體驗和休閑娛樂為一體的綜合性體驗項目。”天津寧投文化旅游發展有限公司運營部經理劉天宇表示。
寶坻區潮陽街道
多村組團,農趣串珠成“鏈”
上個周末,寶坻區潮陽街道的鄉村游依舊延續著國慶假期時的熱度。小蘭各莊村的小蘭非遺創富工坊,雙王寺村的天津燊寶鑫科家庭農場,小趙各莊村的潮陽采摘園、鴻駿源采摘園……多村“組團”將以往“單打獨斗”的鄉村游項目串珠成“鏈”,有吃有玩,創新農文旅模式,在豐富游客游玩體驗的同時,也激發了鄉村振興的活力。
“大家看看手中的布料,想想哪個顏色、哪個圖案相互拼接起來更有藝術感?”在擺滿各色碎布的桌前,手拿拼布藝術品的寶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滿族百納拼布技藝代表性傳承人錢俊如,向前來感受非遺魅力的孩子們講授著拼布技巧。小蘭非遺創富工坊裡,還有不少身著傳統滿族服飾的年輕人,正在小院內體驗滿族射箭運動。從市區自駕來的周子謙正舉著手機記錄女兒拉弓射箭的瞬間,“國慶假期沒預約上,周末特意帶著孩子來上一堂非遺課,比游樂園有意義多啦!”在他身後,幾名來自河北省的游客舉著剛買的拼布掛件,討論著下一站要去距此不遠的天津燊寶鑫科家庭農場釣蟹。
小蘭各莊村是滿族聚居村落,別具特色卻鮮有人知。“我們的滿族百納拼布技藝近幾年帶動村民增收,也在網絡積累了不少人氣,很多網友說想現場體驗,小蘭非遺創富工坊就在今年7月正式開業,不只有非遺體驗,大家還能在村史館了解滿族文化傳統,沈浸式感受傳統梭織、藍染工藝等,游客越來越多,特別是孩子們的研學熱度持續攀昇。”錢俊如說。
如何讓游客“來得了”更能“留得住”,錢俊如說,小蘭各莊村的非遺研學與小趙各莊村的水果采摘、雙王寺村的釣蟹“組團”推出了“非遺研學一日游”“古村野趣二日游”等線路,推進產業聯動、功能互補、服務集成。這一點,天津燊寶鑫科家庭農場負責人陳金良深有體會,“按說以往陰雨天氣,可能會影響游客數量,但這個國慶假期,來我們農場玩的游客不降反增,其中一部分就是在體驗非遺時聽說附近還能釣蟹,開車不到10分鍾就到了我們農場。釣螃蟹後,現場就能直接加工,這種將農文旅結合的體驗,能讓游客玩得更盡興。”
同樣在寶坻區大鍾莊鎮,“一粒好米”“一只葫蘆”“一滴墨汁”也正在“抱團”激活鄉村振興的“一池春水”。
“剛收的‘津川一號’食味米來啦!”直播間裡,大鍾莊鎮大米莊村黨支部書記鄭學臣端上一碗剛煮好的食味米飯,隨著筷子撥動,米粒間熱氣騰騰。直播間外,金黃色的稻田構成一幅生態田園畫卷,游客們漫步田埂,用鏡頭定格自然之美。
“這些年,我們結合本村悠久的‘貢米’優勢基礎,加強村校聯動,與食味米專家、天津農學院教授崔晶合作育種、繁種,並依托村裡的天津德潤豐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種植‘津川一號’。每年9月末到10月中旬,正是稻米豐收時,稻田風光也成為熱門打卡地。”鄭學臣告訴記者,為了豐富游玩場景,鎮裡將牛莊子村的葫蘆廬博物館、河畔小木屋民宿,二米莊村的桃子姐姐采摘園,以及鎮內的一得閣墨業研學基地等串聯起來,並將一眾特色農產品納入“大鍾這鄉有禮”中,推動農文旅融合發展,串聯起村民們的致富路。
西青區楊柳青鎮
金秋添秀色,文旅煥新醉游人
秋風吹過楊柳青古鎮,大運河畔掛著的紅燈籠被吹得輕輕晃動,老街上的青磚灰瓦映出暖光,買賣街裡熙熙攘攘——商販們吆喝著自家的小吃,游客的笑聲漸次飄遠。金秋時節,西青區鄉村文旅的熱度持續攀昇,特別是遠近聞名的楊柳青古鎮,經過新一輪煥新昇級,把年畫、“趕大營”這些“老底子”變成了能上手玩、能親身感受的體驗項目,吸引各地游客紛至沓來。
今年國慶中秋假期,楊柳青古鎮核心區人流如織。西青區通過活化文化IP,創新活動載體,加速文旅融合,推動楊柳青古鎮休閑文化游、親子度假游再度昇溫。據統計,2025年國慶中秋假期,古鎮核心區接待游客41.12萬人次,同比增長533%,旅游收入911.79萬元,同比增長516%,創歷史新高。
在古鎮的買賣街“趕大營”主題市集,3D牆繪生動還原楊柳青人挑擔西出的歷史場景,天幕投影演繹“百藝進疆”的奮斗故事,讓游客沈浸式感受歷史文化;御河道國慶主題市集匯聚非遺手作、特色美食等,傍晚時分,無人機、孔明燈點亮夜空,年畫娃娃、貨郎等造型接連呈現,成為游客爭相拍照的亮點。“古鎮繪盛世,畫游楊柳青”主題嘉年華期間,年畫長卷邀游客共創;中秋掌燈儀式上古裝“仕女”提燈巡游,國風樂器演奏、民俗絕技表演接連上演,全方位展現西青文旅魅力。
來自河北省的游客王女士說:“以前來古鎮就是走一圈、拍拍照,這次多了很多互動游戲,比如參加答題贏‘銀票’,然後用‘銀票’買小吃,孩子玩得捨不得走。”據悉,古鎮聯合30家商戶推出“商業聯盟計劃”,游客通過觀看演出、參與游戲獲得的“銀票”可直接抵扣現金,有效提昇了文旅消費的便利性與吸引力。?
入秋以來,西青區整個景區、鄉村旅游重點村與商貿綜合體資源,策劃推出4大類40餘項特色文旅活動。西青郊野公園圍繞農民豐收節開展稻蟹垂釣、蔬果采摘、露營燒烤等活動,打造親子家庭親近自然的好去處;生態六埠露營基地提供精致露營服務,滿足市民戶外休閑需求;水西公園金秋賞菊文化藝術節上,千株菊花競相綻放,搭配漢服游園、演藝巡游等活動,成為市民秋日打卡勝地。?
與此同時,商旅融合為文旅消費賦能。張家窩鎮社會山文旅港推出街舞爭霸、AI機器人互動等潮流活動;杉杉奧特萊斯結合店慶推出優惠促銷,有效拉動銷售額增長;西青大悅匯“小伶玩具快閃店”、楓雅印象城“第四屆美食邀吃日”等特色業態,滿足不同群體消費需求。同時,西青區編制“寶藏玩法”清單、國慶中秋假期吃喝玩樂購全攻略,為游客提供清晰出行指引,實現“文旅引流、商業轉化”雙向賦能。?這個金秋,西青區以文化為魂、以體驗為翼,激活鄉村文旅的蓬勃活力。記者 李楊 徐楊 辛璇 史鶯 王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