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時節,津郊田野成了新的“打卡地”。國慶假期,記者在武清、寧河、靜海等區的紅薯種植區看到,紅薯豐收季帶火了“拾紅薯”新玩法——專業團隊用農業機械把地裡的紅薯翻出來,把大小重量符合市場需求的紅薯撿拾裝箱後,市民便可下地體驗,鏟子、鐵鍬、背簍齊上陣,挖拾遺漏的部分。曾經的農事“拾秋”習俗,成了假期裡的休閑新方式。
“拾紅薯”成津郊秋日“新玩法”
9月底至10月底是津郊紅薯的豐收季。日前,記者驅車行經武清區陳咀鎮、石各莊鎮,寧河區豐臺鎮、板橋鎮、岳龍鎮,靜海區中旺鎮等紅薯種植區,發現田間地頭停滿了私家車,“出完紅薯”的地塊上人頭攢動:人們正揮動鏟子、鐵鍬翻地“拾紅薯”。
10月1日下午,記者在武清區陳咀鎮龐莊村永定河大堤南看到,田地周圍停放著幾十輛私家車,一片剛用農用機械收完的紅薯地裡聚集了幾十位“拾紅薯”的市民。村民龐大爺告訴記者:“這塊地昨天傍晚剛收完,專業團隊和農業機械一走,人就進來了,還有人帶著頂燈連夜挖。到現在,這地已被翻了三四遍。”一天之內,這片面積3畝的田地吸引了200多人參與“尋薯之旅”。
龐莊村黨支部書記曹雙林介紹,龐莊村已有十幾年紅薯種植歷史,目前,全村十多個種植大戶的紅薯種植面積達1000餘畝。“出完紅薯”後,地裡總會留下一些零散紅薯,“不拾就浪費,凍壞了也可惜”。多年來,村裡一直歡迎市民免費拾紅薯。隨著互聯網傳播,這種原本貼補家用的農事傳統逐漸演變為一種休閑時尚。哪塊地剛出完紅薯、哪裡能免費體驗,往往一條視頻、一個帖子就能讓數百人迅速聚集。有的種植戶還主動在網上發布拾紅薯的消息,讓紅薯地成了“共享”的田園樂場。
5萬畝紅薯豐收 助力市民體驗農趣
市農業農村委種植業處副處長黃全合介紹,目前我市紅薯種植面積約5萬畝。過去以零星種植為主,近年來,隨著消費需求增長和農業技術昇級,越來越多的大戶流轉土地種植紅薯,面積從上百畝到上千畝不等,加之高標准農田建設讓田間道路暢通,為“拾薯族”提供了便利條件。受人工與機械作業成本影響,機械收獲後每畝地約有5%左右的遺漏。“這部分剩餘,正是市民體驗農趣的空間所在。”黃全合說,“農業生產講究農時,紅薯收獲後需及時播種小麥,留給市民拾紅薯的時間有限,通常為收獲後3至5天,想撿拾紅薯的市民要抓住這個空檔期。”
“拾紅薯熱”催生“田園新業態”
短視頻平臺的流量推送與社交媒體的傳播催熱了拾紅薯休閑活動。與此同時,人們的休閑心理也在悄然轉變:從城市消費回歸自然體驗,從“看風景”到“親手乾活”,勞動過程本身成了放松與治愈。
記者了解到,如今“拾薯族”構成日益多元:有人自駕幾十公裡,只為陪伴家人體驗農趣;有人將其當作解壓方式,一邊通話辦公,一邊揮鍬挖薯;有人賦予教育意義,讓孩子體會“粒粒皆辛苦”的真諦;還有人純粹為興趣驅動,拾完的紅薯不吃全送人。此外,挖薯的裝備也頗具專業范兒,鏟、鍬、袋子、筐、帳篷、照明燈等一應俱全,“拾紅薯”儼然成了一場田園式的戶外運動。
對紅薯種植戶而言,這股熱潮也帶來驚喜:自家土地被免費深翻、紅薯被“免費試吃”,更吸引了源源不斷的客流。村莊因此熱鬧起來,紅薯等農產品銷量增長、農旅人氣提昇。原本的農事習俗,如今正向鄉村休閑經濟轉型。記者 高立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