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深度融合自然科學與時代精神的文化盛宴——《九曲連津門 一脈系滄海——黃河海河自然生態特展》,將於近日在天津自然博物館隆重拉開帷幕。本次展覽立足天津、輻射全國,以其前身北疆博物院(又名“黃河白河博物館”)百年積淀的珍稀館藏為基石,全景式、多維度地講述了黃河與海河這兩條母親河的自然演進、生態變遷與時代新貌,旨在引導廣大觀眾深刻領悟“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的核心要義,為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起強大的精神力量。
黃河,萬古奔騰,塑造了中國的廣袤地貌,孕育了璀璨奪目的中華文明。海河,“九河下梢”,滋養著京畿大地,見證了華北平原的滄桑巨變。天津,作為海河的入海口與黃河故道途經之地,與兩條大河血脈相連。天津自然博物館的前身,正是中國近代最早系統開展黃河及海河流域自然科學考察的機構之一,其開創性的科考工作,在中國近代自然科學史上書寫了多個“第一”,為本次展覽提供了獨特而深厚的歷史底蘊和科學價值。這不僅是一場自然遺珍的巡禮,更是一堂生動的思想政治課,深刻詮釋了母親河從歷史上“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的“懮患之河”,到如今安瀾歲稔、生機盎然的“幸福長河”的歷史性跨越,是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偉大成就的集中體現與生動縮影。
展覽以宏大的敘事結構,精心構築了“時光序曲”、“萬物和鳴”與“幸福長河”三大篇章,帶領觀眾開啟一場跨越億萬年的時空對話。
第一單元:“時光序曲——地質變遷與生命開篇”
本單元如同一部恢弘的地球史詩,追溯了母親河作為“大地雕刻家”的自然偉力。核心區域設有一座大型互動沙盤,不僅直觀呈現了黃河與海河流域的宏大地理關系,更通過動態光影效果,生動演示了水系的形成過程以及歷史上黃河“善淤、善決、善徙”而發生的多次重大改道,讓觀眾對“水脈因緣”形成直觀而深刻的理解。在沙盤正前方,數十件采自黃河及海河流域的珍稀岩礦標本被巧妙地嵌入牆體,營造出“破土而出”的視覺效果,向人們無聲地訴說著大地的秘密。值得一提的是,為本單元特別制作的開篇視頻,得到了天津海河傳媒中心與權威水利專家的鼎力支持,融合了其出品的大型紀錄片《海河》的精彩片段,極具視覺衝擊力與科學權威性。
兩件館藏珍品——1920年在黃河流域甘肅慶陽發現的中國第一件有確切地層記錄的舊石器(模型),以及1922年在黃河支流內蒙古薩拉烏蘇河流域發現的中國第一件有科學記錄的古人類化石——“河套人”牙齒(模型)聯袂亮相,其發現打破了“中國無舊石器”的謬論,開啟了探尋華夏遠祖的征程,極大地增強了中華民族的歷史自信與文化自信。
此外,本單元系統梳理並展出了天津自然博物館(北疆博物院)百年來在黃河及海河流域采集的一系列震驚中外的古生物化石,有力實證了我國千萬年的生物演化史:從甘肅慶陽的三趾馬動物群,到山西榆社動物群,再到海河流域的泥河灣動物群和周口店動物群,眾多珍稀化石標本齊聚一堂,共同構成了黃河及海河流域遠古生態的壯麗圖景。
第二單元:“萬物和鳴——自然生態與多樣生靈”
如果說第一單元是歷史的回響,那麼本單元就是生命的贊歌。本單元的突出亮點,是一座面積達數十平方米、氣勢恢宏的大型全景式黃河海河生態景觀單元。“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該景觀單元巧妙地設計了高低落差,直觀再現了黃河自青藏高原奔流而下形成的“三級階梯”地貌特征。在這片微縮的壯麗山河之上,依據歷年科考成果,將華北豹、藏羚、朱?等數十種珍稀動植物標本,按其棲息地環境陳列其間,構成了一幅立體、生動的流域生物多樣性畫卷。一組模擬黃河流域形狀的藝術燈箱與之交相輝映,極大地增強了觀眾的沈浸感、體驗感和參與感,生動詮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
在此基礎上,展覽以“枝、影、聲、翅、痕”五個詩意的篇章,引領觀眾深入探索:“枝:草木頌歌”重點展示了在生態恢復中發揮關鍵作用的植物,如用於治理鹽鹼化土地的檉柳、被譽為“沙漠衛士”的梭梭等,它們的繁茂是生態復蘇的先聲;“影:魚翔淺底”印證了“水質好不好,魚兒游弋見真章”的朴素真理,魚類種群的恢復是流域水環境持續改善的最直接證明;“聲:蟲鳴兩岸”通過鳴蟲標本與聲景體驗,讓觀眾感悟“沿黃景色漸秀麗,日落月昇伴蟲鳴”的生態意境,小小的蟲鳴正是生態系統健康與否的靈敏指標;“翅:飛鳥禮贊”展現了流域濕地成為鳥類天堂的壯美景象,萬餘只天鵝齊聚三門峽黃河濕地越冬、極度瀕危的青頭潛鴨在山東東平湖安家繁衍,都是生態保護成效的有力見證;“痕:獸類足跡”則通過旗艦物種的回歸,彰顯了生態系統完整性的提昇,華北豹重現太行山林、藏羚在三江源頭種群數量的恢復性增長,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偉大勝利。
第三單元:“幸福長河——擘畫時代新篇”
這是本次展覽的立意核心與時代華章。本單元聚焦黨的十八大以來,黃河與海河流域生態文明建設取得的歷史性成就、發生的歷史性變革。展覽通過詳實的數據、生動的影像和代表性物種展示,系統闡釋了“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與“京津冀協同發展”兩大國家戰略的深遠意義與豐碩成果。觀眾可以看到,從源頭的“中華水塔”生態保育,到中游的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再到下游的濕地生態修復和河口綜合治理,一幅“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壯麗畫卷正在徐徐展開。同時,展覽也展示了海河流域在京津冀協同發展框架下,如何通過跨區域聯防聯控聯治,重現“清水綠岸、魚翔淺底”的勃勃生機。
文化是流域的靈魂。本單元特別設置了“流域文化共生共融”板塊,集中展示了黃河流域的秦腔臉譜、黃河澄泥硯,以及海河流域的唐山皮影戲、津味相聲等燦爛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深刻揭示了自然生態與人文生態相互依存、和諧共生的關系,展現了中華文化的包容與魅力。
作為本單元的華彩樂章與展覽的點睛之筆,一個名為“未來號啟航”的沈浸式互動體驗空間在此壓軸呈現。觀眾將仿佛登上一艘行駛在海河之上的“未來號”游船,透過巨大的數字舷窗,身臨其境地觀賞一幅光影交織、動態流轉的天津海河沿岸數字長卷。從“天津之眼”的璀璨,到解放橋的百年風雲,再到兩岸現代化都市的流光溢彩,“一條海河觀光帶,半部中國近代史”的壯闊景象盡收眼底。更具巧思的是,展項采用了先進的雷達式非接觸互動技術,觀眾只需凌空揮手,便可“點亮”沿岸的文化地標,深入了解其背後的歷史故事與文旅資源。互動牆左側還特別展出了天津孩子們親手繪制的一幅幅關於海河橋梁的童真畫作,更是為這趟未來之旅增添了無限的希望與傳承的寓意。這一單元不僅讓觀眾在震撼的視聽體驗中加深了對天津、對母親河的熱愛,更以“乘坐未來號、啟航向未來”的深刻寓意,將展覽的敘事推向高潮,與結束語中“奔騰不息的未來”形成完美的呼應。
本次展覽是一堂融科學性、思想性、藝術性於一體的生動國情教育大課,不僅展示了自然之美、生命之奇,更深刻地回答了為何要保護母親河、如何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時代命題。天津自然博物館將以此次特展為契機,充分發揮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和科普教育基地的作用,引導廣大乾部群眾,特別是青少年,認識到守護母親河就是守護我們的生命線與民族的未來。我們誠摯地邀請社會各界人士走進這座科學的殿堂,共同聆聽母親河的古老故事與新時代脈動,攜手並肩,為實現中華民族的永續發展和偉大復興而不懈奮斗!
展覽信息:
展覽名稱:《九曲連津門 一脈系滄海——黃河海河自然生態特展》
主辦單位:天津自然博物館
黃河水利委員會黃河博物館
展覽時間:2025年9月30日
展覽地點:天津自然博物館(三層臨展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