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底蘊風姿綽 楊柳青青春意濃

掃碼閱讀手機版

來源: 天津日報 作者:李煥麗 田建 趙金婉 編輯:徐美虹 2018-12-21 09:05:23

內容提要:如今的楊柳青,更是借助了改革開放的春風,展現出了更加迷人的魅力風采,先後被評為『中國魅力文化傳承名鎮』『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全國特色景觀旅游名鎮』。

  在天津城西15公裡處的運河畔,有一座千年文化重鎮──楊柳青。歷史的積淀在這裡孕育出了璀璨的文化,蜚聲中外的楊柳青木版年畫,蜿蜒流淌的京杭大運河,豪情悲壯的趕大營之路……人文交流、物資集散、商賈如雲、帆檣林立,繁華景象延綿不斷。

  如今的楊柳青,更是借助了改革開放的春風,展現出了更加迷人的魅力風采,先後被評為“中國魅力文化傳承名鎮”“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全國特色景觀旅游名鎮”。

  在歷史文化與現代文明的碰撞融合中,楊柳青鎮深刻認識到,老祖宗留下來的年畫文化、運河文化、趕大營文化、大院文化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是一座含著金 礦的山、一片藏著珍寶的海,可開發、可利用、可經營、可收益。他們不斷解放思想,轉變觀念,在積極挖掘、保護、傳承、發展歷史文化的同時,大力發揮歷史關 照現實的作用,根據實際形成可持續發展的文化產業,按照習近平總書記對天津工作提出的“三個著力”重要要求和市委、區委工作要求,緊緊依托楊柳青古鎮歷史 文化底蘊,正在將現代服務業和全域旅游作為主攻方向,將高質量發展作為發展基調,謀劃構建起“北田、南業、中文旅”發展新格局,在改革開放的大道上越走越寬、越走越遠。

  突出古鎮特色 傳承年畫藝術

  民風淳朴、人傑地靈的古鎮孕育了享譽中外、位列中國四大木版年畫之首的楊柳青年畫。始於宋、興於明、盛於清的楊柳青木版年畫,刻工精麗,繪制細膩,色彩 鮮艷,線條流暢,人物逼真豐滿,富有獨特民間藝術風格和濃郁地方民俗特色,是中國年畫中的珍品和瑰寶。2006年,楊柳青木版年畫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楊柳青年畫發 於民間,起於草根。宋“靖康之難”之後,大量工匠被金掠到了北方,其中包括一些畫匠。因楊柳青一帶附近村莊盛產杜梨木,適於雕版,就逐漸用它刻印門神、灶 王、鍾馗、天師、月宮圖、神禡之類,逢年過節出售,以為生計。至明永樂年間,大運河重新疏通,南方精致的紙張、水彩運到了楊柳青,使這裡的繪畫藝術得到了 極大發展。

  乾隆至嘉慶 (1736-1820)年間是楊柳青年畫鼎盛時期。據《西青文史》記載,當時相繼出現了年畫作坊一百多家,有十幾家較大作坊,每家都有五十多個畫案,二百 多名工人,每年一家至少能印二千多件活(每件合年畫五百張),全鎮年畫業從業人員多達三千人……由於產銷兩旺,又把加工手繪擴大到鎮南炒米店、古佛寺等三 十六村,便有了“家家會點染,戶戶擅丹青”的美傳,形成了以楊柳青鎮為中心的畫鄉。

  乾隆中期,隨著戴氏年畫被納入宮中貢品,大批楊柳青年畫店紛紛搶灘登陸京城市場,聲名遠揚。楊柳青年畫沿大清河、子牙河、北運河、薊運河遠銷內蒙和關東 地區,甚至流傳到遙遠的俄羅斯。現在,許多年畫就被珍藏在俄羅斯大大小小數十座公立博物館中,僅聖彼得堡的艾爾米塔什博物館(冬宮),就有3000多幅中 國木版年畫,其中大部分是一百多年前楊柳青年畫的“貢尖”,這些古版年畫在中國本土幾近絕跡,成為孤品,其藝術價值難以估量。

  鴉片戰爭後,楊柳青年畫行業漸入困境,逐漸走向衰敗。尤其是抗日戰爭時期,幾百年藝術精華瀕臨滅絕。

  新中國成立後,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下,在新老藝人的艱辛努力下,楊柳青年畫獲得了新生。至今,楊柳青人仍在相傳著1959年周恩來總理來楊柳青視察畫店,同年畫藝人們促膝交談,共商年畫復興大計的情景。

  近年來,當地政府下大力對楊柳青年畫進行保護、傳承和發展,在弘揚民間傳統文化的同時,科學規劃年畫發展業態,確立了“標准化、系列化、組織化、規模 化、市場化”的發展思路,牽頭組織有關單位和社會各界,開展了實體企業引入、網絡營銷、衍生品市場開發、專題文藝作品創作、大型特色宣傳交流活動、年畫專 業人纔培訓(成立楊柳青年畫大專班)等工作,進一步提振了楊柳青年畫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文化繁榮生態發展 古鎮煥發新活力

  改革開放四十載,彈指一揮間。

  40年艱苦奮斗、40年砥礪奮進,楊柳青鎮先後經歷了鄉鎮經濟欣欣向榮、市場經濟百花齊放、現代服務業和高端制造業蓬勃發展的不同階段。不管在任何時 期,楊柳青鎮始終堅守文化和生態兩條發展主脈,不斷探索嘗試、不斷弘揚創新,切實將生態文明建設作為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一步一個腳印,紮紮實實推動文化 繁榮、生態發展,全力推進高質量發展,人民群眾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按照市委提出的“精致沃土”的發展要求,楊柳青鎮圍繞小總部、大平臺等2.5產業、電子商務、文化旅游等新興產業,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謀劃構建起“北田、南業、中文旅”的發展格局,全力做足做好全域旅游鎮建設這篇文章,傾心扮靚天津的這張“城市名片”。

  在經濟發展方面,一是實現了從農業大鎮到綠色發展。農業結構由以糧食種植為主的單一結構,向以蔬菜種植、林果種植、規模化養殖等多元結構轉變。二是實現 了從鄉鎮經濟發展到優勢產業集聚。40年來,工業企業的規模從小到大,數量由少到多,行業從零散到集中,工業經濟基本形成了以汽車零部件、新能源新材料、 機電設備制造為主導的新型工業化產業格局。

  在大力發展經濟的同時,楊柳青鎮堅持用足用好歷史文化和自然風光這兩個得天獨厚的條件,規劃修復、修建了御河景區、石家大院、安家大院、如意大街等一批 文化旅游資源,傳承弘揚起年畫、剪紙、風箏、磚雕、民間花會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組織創辦的木版年畫節、如意大街廟會以及配合舉辦的楊柳青民俗文化旅游節、 攝影大展等節慶活動,都為古鎮品牌注入了活力。

  今年10月,位於楊柳青古鎮游客服務中心二至五層的楊柳青民俗文化館正式對外開放。文化館的投入使用,標志著西青區在推動文化事業、文化產業交流發展上,又邁出了堅實的步伐,進一步提昇了古鎮楊柳青的文化魅力和影響力。

  民俗文化館的建成開放,只是楊柳青鎮提昇魅力、展示文化的舉動之一。近期,該鎮為加快文化資源開發利用,依托京杭大運河,打造御河景觀帶;打造楊柳青民 俗文化館,籌備建設古鎮國寶非遺館,為群眾充分了解楊柳青民俗文化的起源、發展、傳承與創新;按照“文化島、休閑島、旅游島”定位,規劃建設古鎮核心元寶 島,點燃文化旅游新熱潮;積極參與國家5A級旅游景區創建,通過文化旅游有機融合,推動傳統文化在旅游產業中實現創新與發展。

  歷史見證著楊柳青這個千年古鎮40年的發展與變革,孕育著對古鎮未來的希望與期許。

  挖掘運河文化 促進經濟發展

  “楊柳青青河水黃,河流兩岸葦籬長。河東女嫁河西郎,河西燒燭河東光……”這首《楊柳青謠》是元朝文學家揭奚斯於元至正三年游歷至楊柳青寫下的詩作,短短數語,展示出了楊柳青遍植楊柳的秀美景色及濃郁的生活氣息。

  《楊柳青謠》中的“河”,指的就是著名的京杭大運河。千年京杭大運河橫穿楊柳青鎮,古鎮因運河而發跡,特別是到了明清兩代,經濟發展,商業興旺,造成這 裡的漕運鼎盛,曾有“先有楊柳青,後有天津衛”一說。明代小說家吳承恩路過此地,為鄉土人情所吸引,寫下《泊楊柳青》:“村旗誇酒蓮花白,津鼓開帆楊柳 青,壯歲驚心頻客路,故鄉回首幾長亭”。據傳乾隆皇帝也曾數次親臨楊柳青。

  新中國成立後,黨和國家下大力量根治南運河,幾十年裡多次進行整治改造,疏通河道,裁灣取直,根除了水患,造福於兩岸人民。

  千年流淌的京杭大運河不僅僅是一條流動的文化傳送帶,更是一條連接南北的經濟大動脈。挖掘歷史是為了更好地關照現實,保護傳承可以讓運河更好發揮作用。

  近年來,楊柳青鎮在區委區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不斷加大對南運河及其周邊的保護、開發和利用。一是對南運河重新規劃和改造,依京 杭大運河而建了全長4.1公裡的楊柳青御河景觀,與周邊古建築所構成的“御河楊柳畫圖中”被評為“津門新十景”;二是在華北第一宅──石家大院東側開發建 設了楊柳青民俗風情旅游街,這條建築面積達4萬餘平方米的仿明清建築群,錯落有致、氣派恢弘、青磚青瓦,盡現古鎮古街的風采,漫步街道上,寬闊整潔的民俗 文化廣場、兩側古香古色的店鋪,游客可在此購買到傳統的楊柳青年畫、做工精美的風箏、剪紙,以及形態各異的泥塑及各地的特色工藝品和旅游紀念品;在南運河 畔,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恢復重建了以“楊柳青八大家”傳統民居四合院為載體,以地方民俗、傳統字號、歷史遺存為特色,以文化展示、休閑旅游、商貿購物 為主要功能的大院文化區,旨在保護楊柳青古鎮歷史風貌建築、傳承大院文化、挖掘歷史人文資源。

  同時,圍繞運河文化,各相關部門還組織了一系列保護、挖掘、傳承的活動,並取得了豐碩的成果。2012年6月,在前期大量鄉土調查的基礎上,西青區啟動 了“尋根大運河”天津·西青記者團異地采訪活動。整個活動歷時9個月的時間,先後輾轉運河沿岸30多個城市,深入挖掘了大量與西青、與運河有關的歷史史 料。2015年,由西青區新聞中心與天津電視臺國際頻道聯合組成大型采訪團,從古鎮楊柳青出發,奔波數千公裡,歷時半個多月,完成運河沿岸德州、徐州、鎮 江等城市的采訪,圍繞通過運河傳播的年畫文化這個題材,制作出了六集大型電視紀錄片《美的溯游》。節目播出後取得了巨大的反響。

  不忘先輩使命 傳承“趕大營”精神

  提起“趕大營”,楊柳青鎮的老人們大多能告訴你一些相關的歷史,在他們的長輩或親朋的長輩中,不乏有“趕大營”的先人。那段轟轟烈烈的“趕大營”歷史,那段楊柳青人支持西征大軍的歷史,那段津商開闢天山商業的悲壯史,經過百餘年,不僅沒有被磨滅,反而歷久彌新。

  近年來,區委區政府緊緊圍繞保護、挖掘、傳承這一重要歷史事件做了大量工作,旨在不忘先輩使命,弘揚“趕大營”精神,不斷解放思想,開拓發展思路。

  1876年5月,左宗棠率西征軍進入新疆,消滅侵佔新疆的外國軍事勢力阿古柏。楊柳青人安文忠等貨郎隨軍販售以保證軍隊後勤,史稱“趕大營”。進入新疆 後,楊柳青貨郎逐漸昇級為坐商。“趕大營”的帶頭人安文忠在新疆發跡後,產生巨大號召力,使眾多楊柳青人前赴後繼奔向新疆,時有“三千貨郎遍天山”之說。 而實際進入新疆的楊柳青及周邊民眾遠不止三千之數。“趕大營”壯舉不僅給楊柳青人又開闢了一條致富路,給古鎮帶來新的輝煌,而且引發“百藝進疆”的恢弘場 面,各行各業的楊柳青能工巧匠進入新疆,為西域邊陲帶去一股股新風。“商業”和“百藝”不僅促進了新疆的經濟發展,而且起到了文化融合的作用,大大增強了 各民族之間的凝聚力,為鞏固邊防也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趕大營”壯舉還延伸了古絲綢之路,由西安的起點拓展到渤海之濱的天津。

  “趕大營”事件既是西青區楊柳青的歷史事件,也是天津市的重大歷史事件。現在,新疆仍有大營客的後代近六十萬人。多年來,西青區為保護、挖掘、整理這一重要歷史事件,做了大量的工作。

  多次赴新疆征集、整理趕大營文史資料。2009年,《天津日報·聚焦西青》與市政協文史委、區政協文史辦、西青電視臺組成“楊柳青人趕大營後裔尋訪 團”,歷時半個月深入采訪,得到了大量第一手的、鮮為人知的珍貴史料和文史線索。2014年,區新聞中心再次組成采訪團趕赴新疆,尋訪趕大營後裔,弘揚趕 大營精神,了解新一代趕大營後裔中的佼佼者們是如何繼承先輩遺志,為促進民族團結、發展邊疆做出貢獻的。采訪團一行先後到達了烏魯木齊市,哈密地區哈密 市,伊犁哈薩克自治州伊寧市、霍城縣等地,尋訪到了一大批趕大營後裔中佼佼者的代表。比如延伸絲綢之路的韓宇龍,開發天山天池的肖李,熱心幫助少數民族同 胞打官司的女律師吳穎,經營范圍橫跨三大產業的張誠等等。他們都是趕大營後裔的代表,先輩趕大營精神在他們身上表現得淋漓盡致。

  多部相關文史作品問世。2010年,中國首部津商歷史長篇小說《趕大營》由西青作家、《天津日報·聚焦西青》編輯王洪海歷時一年半的時間創作完成,由天 津人民出版社出版問世,並列入當年北京圖書訂貨會訂貨目錄和圖書館采購目錄。《趕大營》是一部根據真實歷史事件創作的長篇小說,整部作品體現了天津商人安 文忠白手起家、艱苦創業的勵志故事,氣勢磅礡,震撼人心。

  今年9月,由天津市口述史研究會主辦、西青新聞中心協辦的天津口述歷史叢書《絲路尋蹤──津商趕大營》出版座談會暨趕大營與絲綢之路學術研討會在西青新 聞中心舉行。《絲路尋蹤──津商趕大營》一書由中國文史出版社出版,全書32萬字,較為詳細地記述了津商趕大營的起源、興衰情況,以及當年趕大營人新疆路 線和物流路線情況,論證了趕大營之路與古絲綢之路的關系,可以說是目前出版的第一本反映近代絲綢之路復興的學術著作。

  籌建趕大營文化館,立體展示這一重要歷史事件。2015年1月31日,經過一年多的籌備,“趕大營”歷史上八大家之一的同盛和老字號周家大院暨“趕大營 文化館”正式開館,同時舉行了紀念“趕大營”140周年系列文化活動。據了解,趕大營文化館坐落在楊柳青大院文化區的周家大院,佔地近4000平方米的場 館,陳列著有關“趕大營”內容的銅雕、楹聯、詩詞、老照片。其中包括80多歲高齡的書畫藝術家杜明岑用兩個多月時間創作的大幅國畫《津商百藝進疆圖》和長 詩《趕大營贊》。

  電視紀錄片《趕大營》即 將與觀眾見面。日前,大型電視紀錄片《趕大營》研討會舉行。該紀錄片是天津市委宣傳部與天津廣播電視臺聯合打造的一部電視文化精品,於2015年8月開始 啟動。攝制組秉持著“工匠精神”,靜下心來,耐住寂寞,歷時三年多的拍攝、制作,精心打造了這部電視紀錄片。《趕大營》共六集,每集50分鍾,分別為《萬 裡戎機》《西出陽關》《商業傳奇》《百藝進疆》《駝鈴聲聲》《絲路新夢》,將於2019年1月1日到6日每晚21:25,在天津衛視播出,屆時將為觀眾首 次全景式揭秘楊柳青人“趕大營”的傳奇故事。

  本版文字攝影 李煥麗 田建 趙金婉

下載津雲客戶端關注更多精彩

推薦新聞

我來說兩句

關於北方網 | 廣告服務 | 誠聘英纔 | 聯系我們 | 網站律師 | 設為首頁 | 關於小狼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2-23602087 | 舉報郵箱:jubao@staff.enorth.cn | 舉報平臺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由天津北方網版權所有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編號:津B2-20000001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205099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12120170001津公網安備 12010002000001號